二战德国军队最经典的三次歼灭战




一、 色当突破与法国战役(1940年5月10日–6月22日)

战役背景:

德国为绕过马奇诺防线,采用曼施坦因提出的“阿登奇袭”计划,集中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突破法军防御薄弱的色当地区,直插英吉利海峡,分割英法盟军主力。

球王会app下载

代号:镰刀收割(曼施坦因计划核心)

地点:法国色当、阿登地区

对阵双方:德国A集团军群 vs 法国第2集团军、英国远征军

双方兵力:

德军:141个师(含10个装甲师),约335万人

盟军:144个师(含法军主力、英国远征军及荷兰比利时军队),约330万人

二战德国军队最经典的三次歼灭战


指挥官:

德军:

伦德施泰特(元帅,A集团军群司令)

曼施坦因(中将,计划制定者,后任第11集团军司令)

古德里安(装甲兵上将,第19装甲军指挥官)

盟军:

甘末林(法军总司令,战役初期被撤职)

魏刚(法军继任总司令)

戈特勋爵(英国远征军司令)

战术与时间线:

5月13日德军强渡默兹河,古德里安装甲军突破色当防线。

5月20日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小镇敦刻尔克,完成对北线盟军的包围。

伤亡与战果:

德军:伤亡约4.9万人

盟军:法军伤亡9万人,被俘190万人;英军6.8万人伤亡

战果:法国投降,西欧大陆沦陷,但33万盟军从敦刻尔克撤离。

二、 基辅战役(1941年8月25日–9月26日)

战役背景:

1941年6月德军发动“巴巴罗萨行动”入侵苏联,初期势如破竹。苏军西南方面军为保护基辅工业区,在斯大林严令下死守阵地,拒绝撤退,导致被德军合围。

代号:巴巴罗萨行动的一部分。

地点:乌克兰基辅周边

对阵双方:德国南方集团军群 vs 苏联西南方面军

双方兵力:

德军:约50万人(南方集团军群 + 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增援)

苏军:约85万人(西南方面军主力)

指挥官:

德军:

伦德施泰特(元帅,南方集团军群司令)

古德里安(大将,第2装甲集群指挥官)

克莱斯特(上将,第1装甲集群指挥官)

苏军:

布琼尼(元帅,西南方向总指挥,战役中被撤职)

基尔波诺斯(上将,西南方面军司令,阵亡)

战术与时间线:

德军采用“钳形攻势”: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南下,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东进,形成合围圈。

9月16日完成包围,苏军补给断绝,最终崩溃。

伤亡与战果:

德军:伤亡约15万人

苏军:65万人被俘,约16万人阵亡,仅少数突围

战果:苏军西南方面军覆灭,但德军延误莫斯科战役时间窗口。

三、 哈尔科夫反击战(1943年2月19日–3月15日)

战役背景:

斯大林格勒战役后,苏军乘胜追击,但在哈尔科夫地区过度延伸。曼施坦因利用弹性防御战术,诱敌深入后发动反攻,重创苏军突击部队。

代号:顿涅茨克行动

地点:乌克兰哈尔科夫

对阵双方:德国南方集团军群 vs 苏联西南方面军、沃罗涅日方面军

双方兵力:

德军:约7万人(党卫军装甲军为主)

苏军:约34万人(近卫第3集团军等精锐)


指挥官:

德军:

曼施坦因(元帅,南方集团军群司令)

豪塞尔(党卫军上将,党卫军装甲军指挥官)

苏军:

戈利科夫(上将,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)

瓦图京(大将,西南方面军司令)

战术与时间线:

2月19日德军以党卫军“帝国”师“骷髅”师为矛头,从两翼包抄苏军。

3月10日夺回哈尔科夫,完成对苏军3个集团军的合围。

伤亡与战果:

德军:伤亡约1.1万人

苏军:伤亡7万余人,损失615辆坦克

战果:暂时稳定东线南翼局势,为库尔斯克会战争取时间。

以上战役体现了德军在战役层面的机动战优势与军队素养,但战略上过度追求歼灭战导致资源分散(如基辅战役延误莫斯科战役),最终未能扭转战争走向。尽管德国在战争中失败了,但在当时其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先进性仍不可忽视。

资料出处:

1. 《失去的胜利》(曼施坦因回忆录):详述哈尔科夫反击战决策过程。

2.《巴巴罗萨:1941年苏德战争》提供基辅战役苏军视角数据。

3.德国联邦档案馆:德军伤亡统计原始文件。

4.俄罗斯国防部档案:苏军基辅战役损失解密资料。

给我们留言